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被贬饶州的范仲淹接连收到两封信,信是好友梅尧臣寄来的。在信里,梅尧臣送了两首诗,一首是《啄木》,一首是《灵乌赋》。《啄木》诗,提醒范仲淹切莫学啄木鸟,啄了林中虫,反招杀身祸,面对贪官污吏不要过于耿直;《灵乌赋》诗,规劝范仲淹要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邑闾”。 作为好友,梅尧臣自然是用心良苦,然而他的处世之道却与范仲淹格格不入,所以,读罢信,范仲淹很快回了一篇同题的《灵乌赋》,掷地有声道:“不管人们如何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将始终坚持一生的信条: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1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27岁中进士后,先是在地方上任小官,因政绩突出,天圣六年(1028年)被征调入京。不料,入京第二年,范仲淹就摊上了一件大事。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其子宋仁宗年仅十三岁,虽然依制继承了帝位,但因为缺少决断能力,暂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天圣七年(1029年),宋仁宗年已弱冠,按理,该还政了,可刘太后却迟迟没有交权之意。这年冬,适逢自己六十一岁寿辰,刘太后不但要隆重举办寿礼,而且要仁宗亲率文武百官行跪拜之礼。此举,完全不合礼制,然而慑于太后之威,满朝文武谁也不敢言,唯独范仲淹挺身而出,他先是向皇上上疏:“在内宫侍奉长辈,自当用家人礼节,现在却让皇上与百官排在一起,向南朝拜太后,这种礼仪断不可成为后世之法!”接着向刘太后上疏,请其把朝政大权交还仁宗。 对于范仲淹的奏疏,仁宗认为有理,就简化了拜寿仪式,刘太后则气得七窍生烟,咬牙切齿道出一个字:“贬!” 范仲淹就此被扫地出京,但他一点也不后悔。“功利社稷千秋已,何计生前身后名”,胸贮家国之念,何悔之有? 2 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大宋王朝遭遇了一场数十年不遇的旱灾,随着旱灾肆虐的,还有蝗灾。成群结队的蝗虫铺天盖地而来,所到之处,不过一支烟工夫,庄稼便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枝干。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们只能四处去挖野菜,剥树皮。野菜挖完,树皮剥光,没有办法的他们只能以野草充饥,后来,就连野草都没有了。如果听任情况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闻听灾情,范仲淹忧心如焚,他当即伏案书写了一份奏疏,然后马不停蹄呈送给宋仁宗,请求朝廷派人视察灾情。尽管奏疏中把灾情说得十万火急,但宋仁宗并没有高度重视,很随便地就将奏疏放下了,“此事,日后再议!” 范仲淹见了,再也顾不上君臣礼仪,趋前一步道:“都火烧眉毛了,不能日后再议!敢问陛下,如果宫中停食半日,该当如何?”宋仁宗一愣,他实在想不到范仲淹敢如此造次,正想发作,可看看义正词严脖子梗得笔直的范仲淹,又禁不住乐了:“都说范卿天不怕地不怕,朕今天算是领教了!好吧,朕这就准奏,由卿代朕去救济灾民!” 捋龙鳞,轻则失职,重则丢命,范仲淹不是不懂這个理,然而民命大如天,心既存民,自然无畏。 3 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出任权知开封府事。到任不久,他便敏锐地发现,宰相吕夷简利用宋仁宗对他的倚重,任人唯亲,把亲朋故旧、门生亲信一个个破格提拔起来,弄得朝政十分糟糕。对于吕夷简的这种做法,范仲淹很有意见。于是,一次上朝时,特意向宋仁宗呈上一幅《百官图》,直言不讳道:“某为超迁,某为左迁,如是为公,如是为私,意在丞相……”宋仁宗一向宠信吕夷简,并没有因为一幅《百官图》而对其有任何责罚。 眼看事情就要不了了之,范仲淹的倔脾气又上来了,连上《帝王好尚论》《选贤任能论》《近名论》和《推委臣下论》“四论”,指责吕夷简“任人不当,以私枉法”。吕夷简大怒,反诬其“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宋仁宗听信吕夷简之言,一道圣旨,把范仲淹贬至饶州。 在饶州,范仲淹失意不失志,他倡农桑,重教化,很快使饶州政通人和。治理有方,没过几年,范仲淹被重新召回朝廷。为了协调他和吕夷简的关系,宋仁宗让范仲淹主动向吕夷简道歉,范仲淹竟一点不给宋仁宗面子:“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言有所依,行有准绳”,不偏不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于公于私无憾,当然用不着向谁道歉。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注定,范仲淹一生是孤独的,但正是因为有范仲淹这样的人在,一个国家和民族才有未来和希望。韩琦曾这样评价范仲淹:“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可谓一语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