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和尚,他负责每天清扫寺院里的落叶。每天早上他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季节,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会随风落下。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师兄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枯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摇树。他想:这样,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 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一看,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还是落叶满地。 一位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的。” ∵道破禅机∴ 与杂念“和平共处’ 每个人在读书或者工作的时候,都曾有过各种杂念,搅得自己注意力不够集中,从而降低效率。有的人为了更高效地工作,想要一劳永逸地消除杂念,让自己永远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可是杂念永远会再现,试图消除它只会令人徒增烦恼。其实,这种想永远消除杂念的做法跟小和尚扫落叶差不多。他吃尽了天天扫落叶的苦头,甚至为了讨得轻松,采纳了师兄的建议,结果“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心中的杂念呢?答案就在下面的小故事里。相传,五祖弘忍大师年事已高,便将众弟子叫到身旁,让他们每人写一首偈语,然后以此为凭传衣钵给其中一人。当时所有的弟子认为,大师兄神秀德高望重,必会成为未来的六祖。神秀果不令人失望,当即在墙上挥笔写下:“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人看后都叫好,唯独五祖笑而不语。 此时,一个平日里挑水的小和尚站出来,也做出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后非常满意,便将衣钵传给了他,这个和尚就是六祖慧能。 在这个故事中,以神秀的偈语来理解杂念,那就是指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拭,不让它被尘垢污染而障蔽了光明的本性。乍看上去,非常有道理,经常清除内心的杂念,才能保持内心的纯净、坦然。其实不然,人的杂念和落叶一样,是永远清扫不完的,按照这首偈语,我们恐怕穷尽一生都要为清除内心的杂念而努力了。 而慧能的偈语,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角,令人豁然开朗。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多么有趣的禅理啊!它启示我们,人脑并非是个理想的产物,它总能出现各种杂念,但这些杂念并非需要勤拂拭,而是正视它,不以消除杂念为目标,而以积极做事为己任,与杂念“和平共处”,任之随之。 赵老师一直是学校里的优秀教师,最近一年来她感到自己在备课时,总是杂念丛生,一会儿担心是不是出门时忘记关好家里的门窗了;一会儿担心万一下雨,自己的儿子没带雨伞怎么办?一会儿又担心班上学生上自习课时不认真学习,相互聊天怎么办?……一会儿一个杂念,扰乱得她不能专心备课。然而,她又深感这样下去,一定会影响明天的讲课,所以她“非常刻苦”地克制内心的杂念,坚持备课。可实际上,她越是关注于克制杂念,杂念反而越多。 就这样,她每天既要备课讲课,又要努力消除各种杂念,搞得非常累。为了能恢复以前那种专心致志的工作状态,她翻阅了许多教人“专注”的书,把几乎所有书上的办法都试过了,都不能让她保持内心纯净,毫无杂念。 一年下来,赵老师竟然病倒了。 她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为自己的暂时“解脱”舒了口气。有一天,她顺手翻起一本书,看到了那句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刹那间,她仿佛有种顿悟一——既然无法消除杂念,自己何苦执著于消除它呢,顺其自然,让它自生自灭不是很好吗? 想到这儿,她不再为如何消除杂念而做任何努力,只是顺着自己的心情,将那本书读完。合上书后,她猛然发现,刚才读书的过程中,头脑中并没有闪现出一丝杂念。 显然,杂念是永远消除不完的,与它“和平共处”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禅林清音∴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