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坊 首页 人生 哲理励志 查看内容

心不可无主

2022-1-19 18:59| 发布者: 三米烛光| 查看: 7889| 评论: 0

  过于依赖经验,就会判断错误
  
  《元史·许衡传》中讲,时值兵乱,又是盛暑时节,许衡路过河阳,走得口干舌燥。路边有一棵梨树,结满了梨,行路之人争着摘梨解渴,只有许衡端坐梨树下歇凉,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摘梨吃?”许衡答道:“不是我的东西,我干吗要摘?”那人说:“现在是乱世,这梨子根本就没有主人,随便吃。”许衡反驳道:“梨子虽然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这让我想到《后汉书》中的一个典故:时任东莱太守的杨震去东莱上任时,路过昌邑。曾受杨震举荐的昌邑令王密,黑夜拜访杨震,并送上十两黄金,哪知杨震当场拒收。王密不解,劝道:“你收下吧,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怎么说无人知道?”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许衡也好,杨震也罢,他们都是心有主的人。什么叫心有主?那就是心存敬畏,有慎独精神。《菜根谭》中有句名言:“遇艳艾于密室,见遗金于旷郊,甚于两块试金石。”在一间密室里,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空无一人的旷野,遇到一块被人遗失的金子,这是考验人的两块试金石。“人在做,天在看”。一个人在无人監督的环境中,如果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很可能就会慢慢变得肆无忌惮,甚至青天白日也会作奸犯科。
  
  礼乐文化的核心是自律,有人在旁边,无人在旁边,都一个样。事实上,有一双眼睛,是从人的内心长出来的,这双眼睛时时监督着自己的言行。孔子要人们每日三省,就是要求我们通过内心的这双眼睛,每日省察自己的言行,看是否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价值远远高于律法,就因为我们强调自我省视。一个人时时处处都懂得自我约束、自我反省,那么,他的言行也一定合乎社会的道德规范。孔子之所以自信地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说明他道德上的圆熟,已经无须外在的法律条文来约束,而言行完全合乎社会规范。这自然是非常高的一种人生境界,所以孔子说自己到七十岁才达到。
  
  从凡人的角度看,伟人虽然高山仰止,我们也要努力向伟人看齐。如何看齐?仍是要培养慎独的精神。《菜根谭》中有一句话:“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在无人处砥砺德行,在有人处,德行就会如日中天。不要觉得,无人处,我即使砥砺德行,也没有人看到,更不会被人传扬,达不到明星效应,我干吗要做?事实上,正是在无人处,你砥砺的德行才能潜滋暗长,有牢固的根底,让你整个人变得自尊自律,谦恭守礼。等到有一天,你的德行为众人传扬,那时的你,已经不可能再丢掉这些德行了。因为,你砥砺德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虚荣,而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每天都面临各种诱惑,不要以为无人知道,就可以为所欲为。谨记:物可以无主,心不可无主。心若无主,从流飘荡,那么,你随时随地都可能跌入一个个陷阱而不自知。

最酷

喜欢

支持

媚眼

感动

点赞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