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打开微信,看到母亲的留言:记得明天吃豆子!一翻日历,我才想起第二天是腊月初一,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应该吃点炒熟的豆子。小时候,母亲是最能在传统节日或节气给我们整出各种花样吃食的。因为在那个物资并不太丰富的年代,这些小氛围、小惊喜常常给平淡的生活增添出无限的乐趣与期盼。 生活可以将就,也可以讲究。而母亲就是个很讲究的人,她把一年里的每个节气都放在心上,从不马虎。比如冬至时她会为我们包一顿饺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把她一整天的劳动成果都消灭干净,她才欣慰地收拾碗筷,一刻不停地做着在我们看来似乎永远也干不完的琐事,但她乐此不疲。 于是,我们在惊蛰能吃到她早已备好的梨,在端午能吃上她做的凉糕,在中秋能吃上她亲手烙的月饼,在腊八吃上的当然是“名震江湖”的腊八粥……反正每个特定节令,我们都会重温一次“妈妈的味道”。这个词这么火,大抵是因为现在纯手工制作越来越稀少了。现在大家过节都习惯在超市买各种吃食,而母亲却从来不在纯手工上偷懒。 她不偷懒,却惯得我们极其慵懒。“这日子过得没个时没个节的。”这是母亲经常唠叨我們的话。因为在她的认知里,把一年里的每个传统习俗都认认真真地过好了,才算是把这一年过好了。这么多年来,每一个节令,母亲都会给我们精心准备各种吃食,为的就是让她的孩子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用她的话来说,如果节日不这么过,不折腾点,不隆重点,没点仪式感,那就是不新不鲜,没了味道。日子嘛,就应该在平淡中活出花样,在苦难中酿出甜蜜,在辛劳中看到希望。 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甚至都没念过几年书。可她对节日的那份热忱,却一直感染着我,让我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