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坊 首页 杂志 读者文摘 查看内容

怕死的日本人

2023-1-5 16:08| 发布者: aidovo| 查看: 233| 评论: 0|原作者: 志 仁|来自: 读者文摘

      我决定要在东京继续工作几年的时候,打算租一套称心的房子。那时有朋友刚好有套房子,商量着便宜点租给我。我去看房的时候立刻被征服,从小生长于内陆的我对窗外的蔚蓝海景一见钟情。几乎就要敲定此事时,无意间和日本同事提起,结果他们如临大敌,连声嚷嚷说可不能住到海边,万一地震引发海啸可怎么办。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地震并不可怕,但是人们对海啸无力抵抗。日本人都会尽量避免住在海边,但我对此不置可否。我觉得海啸是小概率事件,海景却可以天天欣赏,没必要为了小概率的事件放弃天天可以享受的美景。没想到,这件事居然引发我的领导专门找我谈话——当然是非常礼貌又温和地提醒我,尽量不要住在海边。他还说,索尼公司在品川的写字楼都做了严密的防海啸措施。如果海啸袭来,索尼写字楼外围的人行横道会自动掀起来,用它钢铁的质地形成一道铁壁。而且,人行横道被掀起后,会和地下车库形成宽阔的排水渠,届时海水会从楼底涌过,不会对楼体造成太大冲击。老板不解,品川离海边还有好几站地铁呢,都这么小心,我怎么还主动跑到海边去住。他还贴心地告诉我,东京西边的地壳比较厚,地震时会更安全。最后,他认真地说,每一位领导都对员工的安全负有责任,如果我出了什么事,他会“因此上报纸谢罪”。也不知道最后一点是不是吓唬我,但我最后还是住到了东京的西边。目前的感受呢,在几次地震中西边确实震感不强烈——震源果然多在东边。所以东京西郊的房子虽然远离市区,但是价格居高不下。我笑称这是日本人的“怕死税”。


      不过索尼的这套防海啸体系真是让我印象深刻。我向日本朋友求证,朋友们都证实了这种说法,还陆陆续续告诉我许多挑选防震建筑的窍门。首先是建筑材料,首选钢筋混凝土,而不选木头和普通水泥。混凝土在中国是最常见的普通建筑材料,但在日本的造价十分昂贵。所以不少朋友来我家玩,第一句都是夸我:“你家的房子真好,是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其次,出人意料地,高层建筑比低矮的一两层住房更抗震。听说东京的高楼都是按照经受九级以上地震设计的。每一层楼房都可以左右滑动,避免地震来袭时全部楼层向一个方向移动导致大楼被折断。而且楼层的四个角都有硕大到超出想象的类似弹簧的装置,可以把一整层楼迅速复位。日本朋友说:“刮大风的时候,在高楼会特别明显地感受到楼的晃动,这样好!说明防震装置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越晃的高楼越安全。可这条经验直接打消了我住高楼或在高楼办公的念头。

      我家的楼不高,但是从平面图可以看出,承重柱四四方方,格外粗壮。而且日本人家里都是在一整面墙嵌入一个大柜子——就像机器猫每天睡觉的地方。开始我以为这样是为了增加收纳空间,后来才明白,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在地震时衣柜倒下压伤人。而日本的书架等家具也都是窄薄轻巧。即使如此,日本还有一种特别的“固定杆”,上下两头都是吸盘,放置在任何家具的顶层和天花板的空隙之间,牢牢固定住家具,同样是避免地震时造成人身伤害。我家没有大型家具,但公司的文件柜全都被这样固定住了。

      注意到这些细节之后,原本有些害怕地震的我逐渐安心起来。尤其是亲身经历了几次地震之后,我彻底放松了警惕。好几次在睡梦中被地震摇醒,还纠结着要不要起床逃命,然后又彻底睡了过去。估计以后地震都摇不醒我了。我有一次半开玩笑地把这事儿当笑话讲给日本同事听,结果又换来他们如临大敌的表情,并严肃地跟我说:“不管怎样,你应该先把门打开。”我根本没听懂这是什么意思。看我一脸懵懂,几位同事七嘴八舌地给我普及起地震自救知识。地震时把房门打开是为了避免房门在地震中因挤压变形而打不开,把自己困在家里。他们还建议我去体验免费的地震救护培训,关键是要亲身体验模拟的地震摇晃,避免地震真正来临时的恐慌。

      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家里准备好“救灾包”。包包的颜色都是统一的“爱马仕橙”,里面装着安全帽、手套、防尘口罩、雨衣、手电筒、绷带、胶带、应急药,等等,还有安全口哨,可以吹响口哨呼唤救援。高级的救灾包里还有可以支撑两三天使用的储电器、免充电收音机等。

      有朋友最近来日本旅游,发现几乎每一栋楼都有户外的楼梯。开始他还以为是为了不影响室内公摊面积,后来我告诉他这是逃生用的楼梯,必须修在户外,为了在发生火灾时逃生。大概是受江户时期常年频发火灾的影响,日本对火灾的防范也十分严谨。我家天花板几乎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装着烟雾探测器,比国内写字楼要求的烟雾探测器密度都高。而且其敏感度导致不少灭虫喷雾的商家要赠送可以暂时盖住烟雾探测器的小盖子。说到公摊面积,日本每一套居民住房都必须有阳台,而且阳台不计入购买时的房屋面积。因为阳台不完全属于私人财产,当火灾等灾难发生时,任何人都有权通过邻居的阳台逃生,而政府也可以随时为了救灾征用阳台的空间。我和邻居的阳台就是相通的,只有一扇薄薄的铁板隔挡。我家猫咪可以毫无困难地窜到邻居家的阳台。隔板上也明显地标注:“非常情况下邻居可以从这里通过。”最近请朋友来家里吃饭,她们发现我有一盆花放得离隔板太近,于是又认真严肃地教育了我一番。

      另外,不管是私人还是公共设施,都在硬件上尽量提供灾难发生时的安全救护。比如看到网上流传的大阪地震后电车的照片,我发现车厢的座位正好可以拆下来当作车厢和地面之间的逃生梯。所以日本经常出现强震地质灾害零死亡的记录,或同等灾害情況下世界领先的低伤亡水平。

      最近日本的暴雨夺去了一百多条生命,举国震惊。媒体不断地讨伐和反思,为什么一直以先进的防灾技术自豪的日本,会遭受如此惨重的伤亡。具体原因我不再赘述,但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集体反思,才造就了令人安心的防灾体系。

      我经常觉得日本人真是怕死。事实上反衬出来的,还是我们从小受的防灾教育太少,所以对灾害的重视程度实在不够。而日本人从小就不断地接受各种灾难和意外发生时的救护知识。作为一名外国人,我也和日本国民一样收到了一本黄色封面的防灾手册,堪称防灾自救的宝典。

      细细想来,这些怕死的日本人却又是面对灾难时最镇静有序的一群人。我有一次在地铁站的星巴克经历了一次震感颇明显的地震,一杯饮料几乎晃得要落到地上,而惊慌失措的我眼睁睁地看着透明玻璃墙外,日本人排成一条直线,有序地通过出站的闸机。那时候我只有一个念头:他们难道不怕死吗?

      也许,就是在灾难没有发生时用最怕死的谨慎态度去防备,才能在灾难真正来临时有毫不怕死的冷静。

(志 仁摘自《财经天下周刊》2018年第16期,黎 青图)

最酷

喜欢

支持

媚眼

感动
1

点赞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